热线电话:13712941294
创建简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福建原创

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来源:福建招聘网 时间:2021-04-19 作者:福建招聘网 浏览量:

"废寝忘食、埋头苦干"似乎是一个根植于所有人心中,属于科研工作者的固定形象。相信不少人在学术生涯中,都曾对这样的说法有所耳闻:"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每周待在实验室至少50个小时"。


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这句"名言"来自神经科学家蒲慕明2001年写给实验室的一封Email。当时蒲慕明转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不久,新实验室刚刚成立,研究进展却不太令人满意。于是这位追求卓越的学者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周必须在实验室里工作至少50小时,也就是每天8小时以上,每周6天。这已经大大低于我现在和我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里的工作强度。"这封信后来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在无形中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范本:想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先看看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吧。


这终究是一个来自高标准高要求的小团体的个例,也不能被当做任何领域内的普适性规则。二十年后,一份针对中国科学院大学近1.3万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当代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压力。


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领衔的调查于2019年开展,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12723名研究生为对象,旨在明确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探讨学业和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博士生占44%,硕士生占56%,平均年龄26.4岁,半数为在一年内毕业的研究生。


调查发现,受调查的研究生们生活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周一到周五的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10.01±2.79小时,周六日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5.95±3.15小时。由此推算,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有70.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有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10小时及以上。

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研究生每日工作时长分布。图片来源:《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例》


同时,抑郁和焦虑问题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在抑郁倾向调查中,35.5%的研究生存在抑郁倾向,12.4%属于抑郁高风险群体;在焦虑问题调查中,60.1%的研究生都受到焦虑困扰,7.1%存在重度焦虑。不论是抑郁还是焦虑,都呈现为女生较男生高发,博士生较硕士生高发,毕业生较其他年级高发的趋势。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国内独有,并且近年来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注意。《科学》(Science)曾于2018年发表过一项针对26个国家2279名硕博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发现结果发现这一群体的焦虑(41%)和抑郁(39%)比例超过普通人群(6%)。《自然》(Nature)也在2019年发布过一项针对全球6300名研究生的调研,发现86%的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


相较而言,国科大研究生周均61.95小时的工作时长或许更能反映出国内学术环境施加给年轻人的压力。调查报告称,这一平均工作时长与欧盟一项调查得出的科学家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的情况基本一致,但该调查并未将研究生群体区分出来单独计算。


而《自然》2019年全球研究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20%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后者反映出的研究生工作负荷明显低于2019年国科大的调查数据。国科大调研报告的作者指出,工作生活无法平衡是造成研究生上述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自然》2019年公布的博士生调研数据。图片来源:Nature


只有研究生压力大吗?


超长的工作时间似乎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传统"。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近8000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这类人群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2018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超时工作情况突出。


另一方面,学者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同样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撰写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到2019年,中国科技工作者抑郁高风险比例从17.2%上升至24%;存在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也从2017年的8.2%上升至了2019年的13.3%。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就越高。

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平均每周工作61.95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2009年、2017年、2019年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比例。图片来源:《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对于欧美的部分学者来说,这类问题甚至更夸张。一篇2020年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论文对4535名欧美高校教职人员和实验室PI进行了调研。在新冠疫情发生前,这些职级相对较高的科学家平均每周工作61小时,疫情发生后由于隔离政策对工作的限制,工作时长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每周54小时。另一项由惠康基金会主持的针对全球4000余名科学家的工作压力调查则显示,半数人存在抑郁和焦虑问题,还有四成人经历过职场欺凌或骚扰。


过劳和情绪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可能带来更严重的恶果。据报道,2021年3月至今,国内已有6名学者在岗位上因病离世,其中最年轻的42岁,最年长的56岁,其中两位学者刚刚获得"杰青"资助不到一年。


调研报告指出,国内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集中在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上。"学业负担重"、"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是排名最靠前的三座大山,研究生群体迫切希望获得和上述内容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而科研人员主要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苦恼,超过60%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就业指导与工作问题,以及调节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都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这两类人群普遍认为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求助"成为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寻求帮助的最大阻碍。


如今距离蒲慕明写下那封广为流传,甚至被众多导师改造成自己的版本的Email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每周50小时"的传说依然在学术圈里流传。蒲慕明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开玩笑称,自己快被塑造成一个实验室的"暴君"了。


追求卓越是好事,但保持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来源:科研圈/魏潇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58593号

地址: EMAIL:kf@fjzp.cn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