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712941294
创建简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福建原创

“逃离”车间的年轻人:进得来、留得住,是新时期工厂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来源:福建招聘网 时间:2021-04-16 作者:福建招聘网 浏览量:

让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回归制造业,从来没有变得如此重要和迫切。让年轻人进得来、留得住,是新时期工厂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工人年年缺,今年最严重。


廊坊一家电子厂的HR王璐春节前就因为招工很犯愁:"不少员工都回家了,整个1月份我都在和各种中介联系,催他们招人。"


中介也着急,"时薪都涨到40元了,一天400元,还是招不够人。"无奈之下,王璐只好联系一些以前在工厂里工作过的工人,但打了近百通电话只"召回"5个人。


"有总比没有强!"王璐自我安慰道。本想着春节后情况会好一些,结果发现,招人更难了。


制造业持续工荒


像王璐这样为找人操碎心的人不在少数。


从北方到南方,最近这些年,提到开工厂,很多人最大的担忧就是,到哪里找工人。


去年以来的疫情,让招工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复苏持续加速,企业订单爆满,需要加班加点,但疫情导致人员流动减少,有时只能找中介或劳务派遣公司安排一些临时员工顶上。


一位工厂主说,去年以来,他的车间工人就没真正招满过,有三分之一左右是临时工。


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临时工只是权宜之计。毕竟临时工的技术和熟练程度不如正式工,工作效率和成品质量没法保证,遇上大订单,心里更没底。


人难找的同时,还有人更贵。北京大兴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向华就介绍说,现在一个临时员工的日薪都到了300元甚至400元,这还不包括中介服务费。


在制造业更发达的广东等地,用工荒问题更为普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春节后,服装加工厂林立的广州海珠大塘村一带,招聘市场已出现了老板排长队等着被挑的场景,常常是上千名制衣厂的老板们手持招工牌和样衣,等待着工人们的选择,但常常两三天也招不到一个人。


一位老板感叹,世道真的变了,之前是工厂挑工人,贴个广告就有人来,现在工人挑工厂,"不只是今年,而是早就很难了,越来越难了"。


作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输出地的西南地区,工厂招不到工人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春节前,一家为成都富士康招工的中介,招人招到了北京。他们在招聘启事中写道:急招组装工、操作工、质检员,要求18-45周岁,有无经验均可,300元一天,北京发车,免费买到成都的高铁车票。但广告发出很久,也等不到什么回音。


招人难,不少公司开始想方设法让老员工带人。


比如,绿源新能电子日前发出通知,鼓励老员工介绍新员工入职,介绍1-4人奖励500元/人,介绍20人及以上奖励1000元/人。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也在印证制造业的人力短缺问题。


1月26日,人社部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从总缺口上,第四季度从第三季度82.4万人上升到了92.9万人(上升12.74%)。


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与上一期相比新进排行25个职业中,有15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60%;短缺程度加大的34个职业中,有16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47.1%。


近些年缺工问题不时出现,而且越演越烈,人们不禁要问:人都到哪里去了?

"逃离"车间的年轻人


制造业缺工,固然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但老龄化进程还没有那么快,根源在于,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再进工厂了。


2021年1月底,在河北邯郸临漳县老家一年多没外出的小伙娄小飞(化名)接到了王璐的电话。娄小飞以前在王璐所在的电子厂工作过几年,电话接通后,王璐开门见山,说出了想高薪"邀请"娄小飞回去上班的想法。不过,娄小飞婉拒了王璐的邀约。


"现在不想再去流水线上干活了,一天10多个小时,累得要死,也挣不下多少钱。"


家住保定农村的陈夏也和娄小飞一样不想再回工厂上班。陈夏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就去了一家工厂,一干就是5年。她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过往这5年的工作经历:拿时间换金钱,所谓的技术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只有快慢没有技术含量。"每天两点一线,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一个月最多休息4天,没有生活,没有娱乐。"


陈夏说,比起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更让她感到绝望的是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岗位都是可替代的,随便招个年轻人就能顶替你的位置。这里没有晋升空间,如果不是正规的大学毕业,只能做到班组长,打工十年也只能在底层,晋升根本轮不到普工。"


江西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赵老师介绍,以往他们很多毕业生的头一份工作是工厂技工,而现在有些学生毕业之后宁愿自己做网店、开专车也不去工厂。


据他提供的数据,2020年他所带的毕业生有280多人,去工厂的只有不到30人,占比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在四五年前,这个比例会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今非昔比。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工厂,背后有工作辛苦乏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选择空间广阔了、多样化了。很多年轻人不去工厂上班,也能找到一个体面且赚钱轻松的职业。


科技进步催生许多新职业,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直播、电商、自媒体,拍短视频等,这些工作少了苛刻的时间约束,多了一份与人交往的乐趣,收入也不菲。


而且这些工作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和追求,年轻人自然前赴后继,而那些本身就拥有高学历、更多选择的年轻人,以前都不进工厂,现在就更不想进了。


以前招工的另一个核心群体农村青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做农民比做工人收入更多,前途更好,而且更自由,也在越来越多地方现实。


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此前向媒体感叹:"当下年轻人宁愿去做物业保安,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了,这是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困境。"


留住年轻人


年轻人抗拒进工厂背后折射出来的职业选择多样化和科技进步,固然值得欣慰。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更不能让制造业人才长期供不应求。


看不到前途和未来,是很多年轻人不去工厂的理由。其实,这只是被工厂墙外的繁华遮蔽了眼睛。制造业并不低等,工人也可以大有前途,制造业也从来不缺少"造富"的故事。


30多年前,21岁的王来春成为第一批富士康员工。每天下班后,别的女工不是休息就是去逛街,王来春则偷偷回到车间,在不同的工位上调试机器,想办法提升生产效率。她还悄悄地跟老板郭台铭和厂里的其他管理层学,学他们怎么管理工人。


努力总有回报。十年时间,她从流水线女工升到课长。32岁的时候,不甘于一直做工人的王来春决定自己创业,于是有了后来的上市公司立讯精密。


当立讯精密成功上市,王来春被"百亿女富豪""千亿帝国掌门人"光环笼罩的时候,她也从不避讳谈起富士康的打工生涯,她说"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从车间打工人逆袭成为富豪,又何止王来春。


"亚洲铜王"、正威集团创始人王文银也是打工仔出身。1993年,王文银南下深圳,在一家生产电源线、插头的日资企业做仓库管理员。两年后离开这家日资企业时,王文银收获了人脉、行业经验和第一桶金,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2019年,王文银创立的正威集团营收已经高达5200亿元。回忆起在工厂的打工岁月,王文银依然感慨地说,"打工的日子让我受益无穷"。


中国女首富周群飞的故事更励志。因为家境不好,周群飞15岁便辍学到广东一家生产手表玻璃的工厂打工。既无学历又无背景的她坚信"技多不压身",想改变命运,唯有一个字: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群飞业余时间自学的一项技术——丝网印刷,后来凭借这项技术,周群飞盘活了当时濒临破产的工厂,帮工厂顺利渡过了危机。三年后,周群飞离职创办了一个小作坊,干起了丝网印刷加工的生意。


后来,周群飞进入玻璃镜片行业,创立蓝思科技,转型研发手机视窗玻璃,身家暴涨至千亿。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企业家中比比皆是。国内液压元件龙头恒立液压创始人汪立平、玻纤行业全球最大制造商中国巨石创始人张毓强、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魏桥集团创始人张士平……他们都曾拥有过难忘的车间工人岁月。


一个人不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有强烈的欲望和勤奋的性格,依旧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制造业和工厂能够承载起年轻人的理想和抱负,也给了年轻人更多机会和更大的舞台。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也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关键在于技术,核心在于掌握技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支撑,呼唤更多大国工匠。


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工人短缺的问题,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人社部近日提出,到2021年底,努力实现全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


让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回归制造业,从来没有变得如此重要和迫切。


年轻人对制造业的认同需要靠教育和引导,但让年轻人招得来、留得住,还得企业先"栽下梧桐树"。我们固然可以倡导艰苦奋斗,但良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更能激发工作热情。


于是,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待遇,就成为留住工人一个不得不提的建议。这样可能会增加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但是可以这样算一笔账,如果员工稳定,生产不会受到缺工影响,也可以节省临时招聘的经费开支。一句话,给工人"加鸡腿"的钱可以通过管理效率"报销"。


王璐说,他们厂已经开始制定新的工资方案,预计所有的时薪制员工加班小时工资都会上涨。比如,平时加班时薪会由17元调高到20元,周末加班时薪由21元调高到25元等。


让年轻人沉下心来从事制造业工作,归属感的获得与满足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强烈认同感。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制度,形成积极向善的企业文化氛围,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能培养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情怀。


让年轻人进得来、留得住,是新时期工厂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实现就业率逆市上扬后疫情时代高职打响就业"保卫战"


2021年春招季,相较于同龄人的焦灼,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8级学生王楠早早吃下"定心丸"——被顶岗实习单位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留用为装配钳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陕西赛区一等奖、"海克斯康杯"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赛项二等奖……一沓沓奖状印刻着这名00后学生成长路上努力的脚步。也正是在比赛、实习的实践中,他慢慢养成了解决实操问题的能力,拾起进入职场的"敲门砖"。


"找到心仪的工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和王楠一样,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徽商贸")2021届会计专业学生朱静雯也在竞争中突围,就职于位于芜湖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从求职前的惴惴不安到入职后的满心憧憬,朱静雯将心态转变归功于学校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压力和不确定性太大了。"朱静雯坦言,去年年初,疫情来袭,不少学生的就业部署被打乱,安心、准时、高质量就业成了"难事儿"。


朱静雯几乎每天接到就业指导老师线上推送的就业指南,她也抢抓机遇,没错过每一次招聘会和锻炼机会,根据应聘岗位的不同,她优化修改了数次简历。


来自多所高职院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85%,高于往年同期。后疫情时代,众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在就业"保卫战"中打出漂亮仗,实现就业率"逆市上扬",并且教学安排和就业管理上探索出独特的育人之道,使学生求职更有底气与自信。


疫情倒逼高职就业工作思变求新


如果说学生是就业主体,那么高职院校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既是前哨站,也是后勤员,他们比学生更先感知到疫情冲击,也必须迅速应变、调整。


过去一年多,从紧张到欣慰,安徽商贸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的心情几经起伏。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该校很多王牌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但该类产业恰恰是此次疫情影响的"重灾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受到波及。


该校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王海生注意到,学生们的就业期被迫后延,有人开始重新抉择,还有更多学生试水专升本。


面对挑战,学校主动出击,从2020年2月开始,将就业工作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持续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


招聘阵地变了,一些观念认识也需要紧跟变化。学校老师更是"下足绣花功夫",按月调查摸底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分类指导,同时将专升本政策解读、企业求职技巧等课程开到"云端"。


但部分在专升本考试中落榜的学生仍面临就业难题。学校专门针对落榜生和未就业毕业生"补办"夏季网络招聘会,组织人事行政、互联网、中小企业等专场网络招聘。最终,学校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54%;而建档立卡孤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


而今,对于2021届4000余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王海生也多了几分信心。他感慨,疫情倒逼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转向多元,只有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才能满足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需求。


疫情来袭,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佳艺感到压力。她介绍:"那段时间,就业单位信息审核、通知学生报名招聘会、给企业发电子邀请函……短时间内整合碎片化信息,给我们带来挑战。"


一些更为灵活的就业工作思路得以应用。例如,面对受冲击较大的酒店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该校创新性地改变了原本"2.5 0.5"的学制,变半学期实习为一学期,提前让学生适应岗位。


此外,在去年11月的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中,该校特意开辟宣讲直播区,选取和学校长期合作、用工需求大的企业,请企业HR线上介绍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们先在手机上了解情况,若感兴趣,再去展位求职。


朱佳艺感慨,相比往年招聘会,企业工作人员口口相传、许多学生一窝蜂来了解情况的忙乱,直播荐岗更有针对性,也助推就业服务实现从线下普适型服务到线上精细化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在高职学子就业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贺继伟也表示,通过搭建"工职云就业"平台,该校打出"线上空中双选 线下专场招聘"组合拳,开展了30余场线下专场招聘、10余场线上空中双选会,600余家用人单位和1500余名毕业生参与其中,求职专业契合度、已就业学生满意度,均创新高。


探索建立全链条、贯通式、全生涯的就业教育


妙招、奇招、险招,在疫情逆境下,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但要想让广大毕业生持续获得市场青睐,还需从教育源头注入就业基因,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就业""慢就业"的被动状态。


贺继伟表示,小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畏难心理。一年多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搜集信息,帮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同时,坚持"一对一"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分类指导服务,甚至细化到简历撰写与诊断、签订三方协议、档案去向及查询、数码照片采集等层面,引导每位学生练好内功,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一直让学生从整体上考虑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为毕业生定制"贯通式"生涯教育服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思政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职业意识、素质拓展等课程,测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实用技能。


"之前的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中,多鼓励学生探索‘内因’,提升求职礼仪技巧、专业课程竞争力等。"朱佳艺说,后疫情时代,老师更新了章节,强化外部环境课程。比如,会讲社会上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以及岗位需求的新变化、职业发展新趋势……


而陕西工院也打出重拳,对2020届各院系学生就业工作的工作实绩、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重点领域等量化考核。该校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负责人卢文澈表示,交出高质量就业答卷,更离不开学校一直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就业之星评比等活动,送上全链条、全生涯的就业教育,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成为陕西工院学生快速成长、顺利就业的"利器"。该校打造近百个学生社团,为社团提供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课余孵化好点子、好创意,切实提高职场竞争力。


王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高考后陷入迷茫,认为自己与考上本科的同学相比,输在"起跑线"。但入学后,无论是老师、优秀毕业生的教导,还是社团学长学姐"传帮带",帮他一步步找准了"人生坐标"。


他还自学画图、编程软件,眼下,他规划了一条就业道路:参加技能比武、参与科研创新、成为技术骨干。


入学就应加强学生适应力教育


经过抗疫洗礼,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而言,校企、校地合作、招聘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被涂抹上新的亮色,高职就业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成为共识。目前,政府、社会、大学、企业等多方力量共聚资源,给高职学生就业带去更多红利。


一些尝试正在进行。陕西工院就建起就业管理长效机制,结成全校就业共同体,让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毕业生面对面、与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面对面、与合作企业面对面;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每人定向联络1个院系,每周开展联络工作,对就业数据及时分析、商讨对策。


卢文澈介绍,2017年5月,陕西工院成立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一次性签约58个订单班,2018届毕业生就业就出现大幅度增长。借鉴这一经验,学校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政府。2021年,学校企业已增至150家,66个订单班覆盖学校80%以上专业。"强化企业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的双向参与和评价机制,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校企应达成共识,不一定要采取大综合、全覆盖的招聘形式,要将招聘做得多样化、专业化,比如按地域、行业定向招聘。"朱佳艺觉得,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需求是旺盛的。但高质量就业,不仅是为了那一串就业率数据。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应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方向之一。


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看来,以往,就业招聘会往往集中在下半年,现在要谋划常态化的校招服务,覆盖全年时段。


他还谈到,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双创工作改革,及时对接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推动劳动就业部门和各类机构、孵化器向学生开放,提供场地、政策、资金支持一条龙服务。

来源:华商韬略,中国青年报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58593号

地址: EMAIL:kf@fjzp.cn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